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11月6日,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上演了一幕极具耻辱性的事件。英国海军提督盖斯里坐在大堂上,仿效中国官员审判犯人的姿态,援引《大清律》,裁定时任直隶总督廷雍死刑,遭受公众处决。
在八国联军发动战争后,许多官员遭到了暗杀,但多为低级官员。廷雍成为八国联军在华最高级别的牺牲品。那么,廷雍究竟是何许人?
廷雍,满洲正红旗出身,是山东巡抚崇恩之子。他因功名斐然,屡获朝廷提拔。光绪二十一年,他担任山海关监督,三年后升任直隶按察使。
1900年,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挺进。慈禧太后及主战派决定利用义和团对抗入侵。廷雍身为直隶布政使,全力支持义和团,焚烧多座教堂,屠杀教徒数百。此举不仅为联军提供了入侵的借口,也为廷雍的悲剧埋下伏笔。
随着战事进展,义和团未能阻挡联军进攻。天津迅速失守,直隶总督裕禄战败,随后自杀。8月14日,联军攻入北京,慈禧太后率光绪帝逃往西安。逃亡途中,慈禧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。然而,李鸿章迟迟未至,朝廷命廷雍代理直隶总督,驻守保定。
展开剩余73%此时的保定不仅是追赶两宫的必经之路,也是朝廷征调粮食军械的重要后勤站。两宫在逃所需的所有物资,均依赖保定。
除此之外,战败的朝廷军队大量涌入保定。因此,保定对于联军的军事价值极高,占领保定将为后续谈判增加筹码。
然而,联军内部意见不一。俄国、美国、日本等国不愿参与此次行动,最终由德国、英国、法国、意大利四国组成南征军。
出发前,南征军特地通知李鸿章,迫使其撤走沿途的清军。李鸿章出于和谈的考虑,命令清军以礼相待,撤离保定省城。
联军迅速占领了保定,廷雍率领文武官员及当地士绅出城迎接。盖斯里下令占领总督署,并对保定实施大规模的镇压和屠杀。
联军在野蛮占领保定的同时,对民众的屠杀仍觉不足,继续针对保定官员动手。10月23日,直隶总督廷雍、按察使沈家本、道员谭文焕等高官被捕等待审判。
根据《大清律》,廷雍因支持义和团抵抗列强而引发联军仇恨。盖斯里认为处死廷雍将彻底击溃保定官员及民众的抵抗意志。
11月6日,经过联军最高统帅瓦德西批准,盖斯里决定在直隶总督署大堂审判廷雍等人。审判过程堂皇肃穆,联军自称为“国际审判会”,盖斯里仿效中国官员,严正审问廷雍等人。
审判中,盖斯里巧妙引用《大清律》条文,指责廷雍违抗君命,将其定罪为死刑。廷雍为自己的行为辩解,强调他支持义和团系遵循朝廷旨意。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,他坦然接受:“事已至此,要杀要砍随你们便,无须再问。”
廷雍更是大义凛然,将保定官员支持义和团的责任全部承担在自己身上,从而救下了按察使沈家本及道员谭文焕。
最终审判结束,直隶总督廷雍、城守尉奎恒及参将王占奎三人被处以死刑。因联军最高统帅瓦德西批准,廷雍等人当日被押赴刑场,示众行刑。
作为直隶省城,保定在过去二百多年中,所有死刑犯的行刑地点均在城东南角的凤凰台。廷雍的人头被悬挂示众,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后在中国领土上处决的最高级别清朝官员。
廷雍的死因实属不公,他并非疯狂支持义和团扶清灭洋,而是严格依照慈禧的指令行事。然而,慈禧支持义和团与剿灭义和团的态度反复无常,清廷战略在不断变化。联军处决廷雍,旨在报复与示威,廷雍成为牺牲品。
总而言之,廷雍之死与其自身的声望和资历密切相关。若是李鸿章或张之洞等人,恐怕联军难以如此行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国内最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